為何要關註長者跌倒問題?
根據2023年香港衞生署長者健康中心的統計,在三萬五千多名的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中,15.7%曾於一年內至少跌倒過一次,曾跌倒的長者中,約9.8%因而骨折。長者跌倒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,影響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及生活質素。曾經跌倒的長者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,害怕會再跌倒而避免外出。
這些轉變可能會影響長者的社交生活,嚴重的話可導致情緒低落或抑鬱症。跌倒的長者亦有可能因為失救而導致死亡。

一、跌倒有多種原因或風險因素:
① 視力欠佳
② 平衡能力減弱:如患有柏金遜病、中風或認知障礙症等
③ 關節及步姿問題:如膝關節退化、曾經中風等
④ 頭暈昏厥:如心律異常、姿勢性低血壓等
⑤ 藥物影響:如使用降血壓藥、安眠藥等或服用多種藥物,引致頭暈或步履不穩
⑥ 小便失禁: 導致心情緊張容易跌倒
⑦ 衣履不當: 衣服太長或太闊會容易絆倒
⑧ 家居環境陷阱:如地面濕滑、光線不足、地上有障礙物、家具不合適等
二、多管齊下,預防跌倒
跌倒是可以預防的,但必須多管齊下,按照個別長者的風險因素來針對性處理。建議長者經常做有助強化肌力、改善柔韌性、身體協調、心肺功能和平衡的體能活動(如太極),並留意以下生活提示,以減低跌倒的風險。
三、善用社區資源:
① 改善病理因素:社康護士
- 檢查長者視力
- 檢視藥物的副作用、及轉介醫生減少不必要之藥物,將藥物引致跌倒的風險減低
② 復康運動:物理治療師
- 指導長者進行復康運動,改善肌肉力量、平衡力及改善步姿等
- 建議合適的助行器及教導正確的使用方法
③ 家居環境安全評估:職業治療師
- 評估家居環境,建議環境改善方案及購買合適的輔助用具
- 教導長者使用輔助用具,例如日常生活輔助用具及關節保護褲等
- 評估長者的危險動作,並作出指導
四、防跌生活小貼示
1. 提防家居環境陷阱
① 保持通道暢通
- 清除地面雜物,保持乾爽,避免為地板打蠟
- 在門檻上塗上鮮色油漆或貼上鮮色膠紙
② 合適的家具設施
- 選擇穩固及合適高度的座椅
- 避免坐梳化、矮凳、摺椅或有輪的椅子
- 椅子最好設有扶手以助站立
③ 充足照明
- 安裝夜明燈或床頭燈
- 電掣位置需要方便長者使用
④ 廚廁安全
- 用防滑地毯取代地布
- 浴室需要鋪上防滑磚,浴缸內貼上防滑貼及於適當位置安裝扶手
2. 選擇合適衣履
① 衣物
- 要稱身,不宜太長或太闊
- 要易於穿脫
② 鞋履
- 尺碼要合適
- 鞋底採用防滑物料
- 如鞋底已被磨至光滑,便應更換
- 避免外出時穿著拖鞋或在室內只穿襪子行走。
- 確保鞋帶綁妥,或穿著「方便鞋」設計的鞋子(如用魔術貼、拉鏈)
3. 自理及做家務要安全,並量力而為
① 身體動作
- 不應高估自己的能力,轉移姿勢時(如起床、站起來),動作宜慢不宜快
- 一些要求一定平衡力的動作,例如穿著褲子,可以先坐下穿好褲管,才站立抽褲
② 減少體力消耗,多坐少站
- 坐下做家務,例如燙衫、預備餸菜等
- 交替進行輕省及粗重的家務,以減低出現體力透支的機會
③ 物品要容易提取
- 將常用的物品如流動電話、皮包、鑰匙和衣服等,擺放在合適的位置(如肩至腰高度)
④ 避免經常舉高或蹲低
- 利用適當工具,例如取物夾、清潔棒、長柄鞋抽等
⑤ 避免高危動作
- 例如換燈泡或清洗冷氣隔塵網,有需要時應請別人幫忙
⑥ 善用輔助器具
- 防跌三寶:長柄取物夾、長柄鞋抽和穿襪器
- 髖關節保護褲:一旦跌倒可減低骨折的風險
五、跌倒後的處理
無論曾經跌倒與否,長者都應評估跌倒的風險。一旦不慎跌倒,必須採取妥善步驟處理:
① 先定一定神,保持鎮定
② 檢視受傷程度,如四肢無恙,可慢慢移動身體
③ 沿地板移至牆邊或穩固的家具,慢慢扶著家具爬起來
④ 若不能站起,可嘗試打電話、按動平安鐘、打開大門或鐵閘並高聲呼救
⑤ 如有擦傷,應先處理傷口
⑥ 即使沒有明顯創傷,但行動不便或有嚴重痛楚,均有可能是骨折,應盡快求診,檢查清楚
⑦ 檢討出事情況,留意是否存在環境陷阱,並在有需要時見醫生跟進引致跌倒的原因,例如頭暈